眾所周知,濟寧地域歷史文化長久,是東夷文化、華夏文化、儒家文化、水滸文化、運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與此同時,濟寧作為一座歷史長久的文化名城,佛教文化在這里與當地文化也曾彼此融合,共同開展。今天就帶您走進我們濟寧城區內一處著名的佛教建筑——千年古剎鐵塔寺。據史料記載,鐵塔寺原名為崇覺寺,又名釋迦寺,始建于北齊皇建元年(公元560年),已有近1500年的歷史。鐵塔寺在當時只是由于佛教的昌盛而樹立的一座佛寺,只要大雄寶殿一座,普普統統,并無鐵塔。而鐵塔建于北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也就是說“崇覺寺”這個名字世人號稱了500多年。而“鐵塔寺”這個名字卻象塔一樣矗立在人民意里900余年了。
據理解,鐵塔塔身九層,計塔座、剎頂在內共11層,通高23.8米,平面八角外形,自下而上逐層遞加,斗拱雕花,匠心獨具,顯得堅毅挺拔端莊秀美。全塔四面辟門,共開門36個,四面各鑄坐佛兩尊,盤膝端坐,頂層塔檐尖端各垂以風鐸,塔剎為鎏金寶瓶式。整個塔身鑄造嚴謹,渾然挺拔,充沛顯現了我國古代冶金技術和建筑工藝的高超。
舉目瞭望這座千年古剎,想象著從南北朝以來的一千多年中,鐵塔寺也應曾有過和其他寺廟一樣的梵鐘聲聲,香煙旋繞的現象。但如今的鐵塔寺更多所表現的卻是它的悠遠歷史以及留給濟寧人的無盡回想和不變的印象,無論它閱歷怎樣的變化,都是古老的濟寧一處重要標志。
好了說完了鐵塔寺,接下來再帶您理解我們濟寧市區的另一處千年古剎——大悲庵,它的舊址位于濟寧市區古運河河畔,也就是如今的青平巷成功橋南。濟寧大悲庵始建于明朝洪武18年,歷經多個朝代。在漫長的歲月里,這里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歷代僧人的弘法腳印和塵世滄桑。
和其它寺廟有著相同的建筑格局,來到寺廟前,最先映入視線的就是山門,天王殿,三扇紅門并立,天王殿正中塑有笑臉相迎的大肚彌勒佛像,周圍便是四大天王,其中,卻也有和其他寺廟不同之處,那便是墻壁上的二十四孝碑文,能夠看出,此座寺廟對“孝道”是極為注重的。走過天王殿,便能夠看到整個寺廟的全景,大雄寶殿位居正中,兩邊分別是觀音殿,地藏殿和鐘鼓樓各一座,規劃嚴謹,氣勢壯觀,飛檐斗拱,雕梁畫棟,寺院內時時傳來悅耳的梵唄之聲,香客們陸陸續續的忠誠上香,跪拜,香火旋繞,一片安寧平和的現象。
大悲庵歷史長久,其實舊址并不在此處,寺院本坐落在大閘口老運河南岸,但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遭到嚴重的毀壞,損毀殆盡,后遷往原呂公堂西院的一個角落,隨著信眾的增加,院舍狹窄的大悲庵,難以滿足佛事活動的需求,便遷往于此,如今的大悲庵曾經看不出任何歷史的滄桑了,雄偉的廟宇,整潔的院落,梵音旋繞,香客云集,儼然成為了一處古運河畔的佛教圣地,每逢佛家吉日,大悲庵都會構成范圍龐大的法會,摩肩接踵,繁華特殊。大悲庵歷經多個朝代,在漫長的歲月里,留下了歷代僧侶的弘法腳印和塵世滄桑,也默默地見證著佛教文化在濟寧的開展。
報道媒體:眾所周知,濟寧地域歷史文化長久,是東夷文化、華夏文化、儒家文化、水滸文化、運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與此同時,濟寧作為一座歷史長久的文化名城,佛教文化在這里與當地文化也曾彼此融合,共同開展。今天就帶您